信息公开
1.项目背景.......................................................................................... 1
2.监测目的、依据及技术路线........................................................... 1
2.1监测目的................................................................................ 1
2.2监测依据................................................................................ 2
2.2.1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 2
2.2.2技术规范及标准............................................................ 2
2.2.3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 3
2.3 技术路线............................................................................... 3
3.地块基本情况.................................................................................. 5
3.1地理位置及周边情况............................................................. 5
3.2地块利用历史......................................................................... 5
3.3地块平面布置......................................................................... 8
3.4企业生产概况....................................................................... 10
3.4.1 主要产品产量............................................................ 10
3.4.2 生产工艺流程............................................................ 10
3.4.3 危险化学品使用情况................................................. 19
3.4.4 产排污环节及污染因子分析...................................... 21
4.制定布点采样方案........................................................................ 27
4.1重点区域识别....................................................................... 27
4.2 土壤监测点.......................................................................... 29
4.2.1点位布设..................................................................... 29
4.2.2监测项目..................................................................... 30
4.3地下水监测点....................................................................... 31
4.3.1点位布设..................................................................... 31
4.3.2监测项目..................................................................... 32
4.4开展现场定点....................................................................... 33
4.4.1前期准备..................................................................... 33
4.4.2现场定点..................................................................... 33
5.采样、保存流转、分析测试......................................................... 43
5.1土壤样品采集....................................................................... 43
5.2地下水样品采集................................................................... 44
5.3样品保存.............................................................................. 46
5.4样品流转.............................................................................. 48
5.5样品分析测试....................................................................... 48
5.5.1分析测试单位............................................................. 48
5.5.2分析测试方法及检出限.............................................. 50
5.5.3风险评价筛选值.......................................................... 54
6.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58
6.1现场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8
6.2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9
7.组织实施安排................................................................................ 61
7.1 进度安排............................................................................. 61
7.2人员安排.............................................................................. 61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深圳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环境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饮用水安全和人体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开始施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粤府〔2016〕145号)和《深圳市土壤环境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方案》(深府办〔2016〕36号)关于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的要求,落实目标责任,2018年,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与深圳市潮晟线路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潮晟线路板”)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应责任书中要求,潮晟线路板作为土壤污染防治主体,对造成的土壤污染承担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的主体责任,每年须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对其用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以明确其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潮晟线路板开展2019年度土壤环境质量自行监测,重点监测存在污染隐患的区域和设施周边的土壤和地下水,防范企业污染物的扩散,防范污染对厂界内人员造成风险以及帮助企业及时发现污染,降低后续治理和修复过程中的成本。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2)《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
(3)《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令第3号);
(4)《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
(5)《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粤府〔2016〕145号);
(6)《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土壤环境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深府办〔2016〕36号);
(7)《深圳市2018年度土壤环境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计划》(深人环〔2018〕314号)。
(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
(2)《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
(3)《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
(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
(5)《工业企业污染场地调查与修复管理技术指南》(试行)(2014年11月);
(6)《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
(7)《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
(8)《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保部公告2017年第72号);
(9)《工业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
(10)《深圳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工作指引》(试行)(深人环〔2018〕610号);
(11)《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试行);
(12)《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环保部公告2014年第78号);
(13)《在产企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1)深圳市潮晟线路板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011.2);
(2)深圳市潮晟线路板科技有限公司剧毒化学品使用安全评价报告(2016.6);
(3)深圳市潮晟线路板科技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报告(2018)。
图 2-1 土壤环境质量自行监测技术路线
潮晟线路板位于深圳市沙井街道同富裕工业区湾厦工业园内(地理位置见图3-1),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所属行业为3972印制电路板制造。地块西面和北面为沙井河,南面为恒明珠沙井科技工业园,东面为松福大道和中熙工业园。地理位置详见图3-1。
该企业于2011年在该地块投产,Google earth历史影像图最早能追溯到2003年。由图可见,当时该地块为农田。下一个有历史影响图的时间点为2008年,由图可见,2008年时,该地块的农田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厂房。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2011)介绍,潮晟线路板所在的深圳市致盈工业园,是为了帮助茅洲河流域侨资侨属企业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而建的,目的是整合茅洲河流域从事线路板生产经营的侨资侨属企业入园、集中管理。因此,该工业区成立于2008年。另外,由于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该企业于2016-2017年期间拆除其中8、9、10、11、12等五栋厂房。
潮晟线路板产品包括双面、多层线路板,其中以双层板为主。2015至2017年产量及产品质量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产品产量及质量情况
项目
单位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双面板
m2
537236
557320
606911
四层板
m2
107846
113098
38765
六层板
m2
18533
19436
74383
八层板
m2
8896
9330
41677
合计
m2
672511
699183
761735
折合双面板总产量
m2
844111
879142
1074296
产品一次性合格率
%
83.65%
83.86%
84.01%
年产值
万元
61714
66741
79417
(注:折合双面板计算公式=层数×相应层数的线路板数量÷2)
从上表数据中显示,近三年公司的产品产量数据波动不大。
线路板生产工艺流程长并且相对复杂,根据对潮晟线路板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整个工艺流程分为以下六个工段,总工艺流程见图:
3.地块基本情况
3.1地理位置及周边情况
3.2地块利用历史
3.3地块平面布置
潮晟线路板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含有10栋生产厂房(2016年公司的8、9、10、11、12栋厂房属于政府征地拆迁范围,被政府征去建穗莞深城际轨道高架桥,已拆除,从2016年至今,潮晟线路板厂区内包括10栋厂房,即1栋、2栋、3栋、4栋、5栋、6栋、7栋、13栋、14栋和15栋),4栋宿舍楼,1座废水处理站,1间危化品仓库等构筑物。
3.4企业生产概况
3.4.1 主要产品产量
3.4.2 生产工艺流程
其中,多层印制线路板制造过程中,首先需进行内层板线路的制作,为了能进行有效层压,需对内层板面进行棕化。完成线路制作的内层板配合胶片及铜箔进行叠板层压形成多层板。为了使多层板内外层电路连通,需对多层板进行镀通孔操作;然后进行外层线路的制作,外层线路的制作是经过外层图像转移后,图形电镀、去干膜、碱性外层蚀刻、喷锡等形成外层线路,再进一步成型处理之后,最终将成型的线路板进行品质检测并包装后即可出厂。
多层板各工艺步骤的具体运行情况如下:
(1)开料:主要是将铜箔基板剪裁成设计规格,烘箱烘板150℃×4H以释放板材的内应力,防止变形,并进行打磨圆角。
(2)内层图形转移:对涂覆在印制电路基材上的光致抗蚀剂进行曝光,使其硬度、附着力、溶解性与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经过显影形成图象的一种方法。分为干膜法和湿膜法。
(3)内层蚀刻:将线路图形以外的铜面全部溶蚀掉,腐蚀出所需要的图形。蚀刻溶液主要成分为HCl和NaClO3。
(4)内层AOI:内层线路板完成后,先要仔细检查,保证通路及绝缘的完整性。利用计算机将原图案牢记,再配合特殊波长光线的扫瞄,能快速完美对各层板详作检查。
(5)棕氧化:其目的在于使内层线路板表面形成一层高抗撕裂强度的棕色氧化铜绒晶,以增加内层板与半固化片在进行层压时的结合能力,棕氧化过程中主要是用到棕化剂。
化学反应为:Cu+棕化药剂+H2O2→棕色有机膜+H2O
(6)压合:通过在内层芯板间加半固化片,在表面压合铜箔,于真空条件下,对产品进行逐步升温,通过热压方式将叠合板压成多层板,热压完成后,在冷压机中对制品进行加压冷却。整个压合过程完成后,制品需在150℃条件下烘板2-4H,释放内应力。
(7)钻孔(管位孔):在板面上钻出不同孔径、不同位置的孔,使板面形成未来零件导线插入路径,并作为层与层之间线路连接的导通孔。
(8)沉铜:去除经钻孔后产生的胶渣,并在孔壁内通过化学沉积的方式在表面沉积上厚度为0.3-0.5微米的化学铜,使板产生电传导。
主要反应为:螯合铜+甲醛+OH-→Cu+H2O
(9)电镀:通过电化学反应,在铜表面镀上一层铜,从而达到线路板各层的导通功能,以提供足够、可靠的导电层厚度,防止导电电路出现过热和机械缺陷。
反应原理:
铜阳极的电解 Cu-e→Cu+(快速)Cu+-e→Cu2+(慢速)
零件板的电镀 Cu2++2e→Cu
(10)外层:先对表面进行处理后,在印制电路基材上贴光致抗蚀膜并进行曝光,将图形转移。
(11)图形电镀:印制电路板经过图形转移后,将不需要的电镀铜的导体部分用干膜保护起来,而显露出需要电镀的导线、连接盘和孔,并对这部分进行选择性电镀铜。
(12)蚀刻:利用二价铜将裸露的铜箔腐蚀,形成所需要的图形。
(13)阻焊:利用感光油墨覆盖线路及铜面,防止湿气及各种电解质的侵害使线路氧化而危害电气性能,并防止外来的机械伤害以维持板面良好的绝缘。
(14)喷锡:把无铅锡条(锡、铜、镍合金)在锡炉加热溶解,使固体锡熔化为液态锡,铜表层涂抹上助焊剂,液态锡粘于铜面,经过热风整平,铜表面及孔内附上均匀的无铅锡层。
(13)成型:通过数控机床,根据客户的要求铣出需要的形状。
(14)电测试:通过测试机,检查线路板的通路、短路、绝缘、电感,筛选出合格的产品。
(15)外观检查:对电测后的产品进行表观检查。
(16)包装出货:真空包装,防止制品吸潮,影响制品的电气性能。
公司各个车间生产过程中根据不同客户、不同时间的需求不同,生产的产品不同,不同时间的生产工艺根据产品不同而进行调整。
本次调查收集了企业2016-2018年危险化学品使用清单(如图3-14所示)。该危化品清单涵盖部分清洁生产审核报告(2018)中提到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辅材料种类繁多,按照资料的时效,结合2016-2018年危险化学品使用清单和清洁生产审核报告(2018)中原辅材料的使用量和企业提供的MSDS,分析其原辅材料中的危化品及其用量如下。
表3-2危险化学品名称及使用量分析情况
序号
原辅材料名称
危化品成分
年使用量(t)
1
氯化铜
氯化铜
131
2
油墨
油墨
37
3
氰化亚金钾
氰化亚金钾
0.05
4
工业酒精
甲醇
7.46
5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62
6
硫酸
硫酸
1207
7
盐酸
盐酸
213
8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
113[1]
9
硫酸铜
硫酸铜
197
10
双氧水
双氧水
100
11
甲醛
甲醛
3.11[2]
12
硫酸镍
硫酸镍
12.12
13
硝酸
硝酸
73.33[3]
14
氨水
氨水
650[4]
15
酸性蚀刻液
30%氯酸钠
184.836
16
碱性蚀刻液
50%氨水
30%氯化铵
611.94[4]
污染物字典中无该物质
17
退锡水
15%硝酸
70.381[3]
18
沉铜液
氢氧化钠
324.58[1]
19
加速剂
13%次氯酸钠溶液
0.546
20
碱性除油剂
40%氢氧化钠
27.497[1]
21
化学铜A
9.5%甲醛
3.774[2]
22
开油水
3%双丙酮醇
0.237
23
磷酸三钠
磷酸三钠
1.193
24
字符油
80%丁酮[5]
10%丙酮[6]
35.269
4.409
10%丙酮[6]
4.409
25
稀释剂
90%丁酮[5]
10%丙酮[6]
4.905
0.545
10%丙酮[6]
0.545
注:[1]氢氧化钠使用量总计为465.077吨
[2]甲醛使用量总计为6.884吨
[3]硝酸使用量总计为143.711吨
[4]氨水使用量总计为1261.940吨
[5]丁酮使用量总计为吨40.174吨
[6]丙酮使用量总计为4.954吨
潮晟线路板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固废和噪音,其中废水主要为线路板加工及电镀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包括磨板废水、除油废水、综合废水、油墨废水、有机废水、络合废水、电镀镍废水、化学镍废水和含氰废水等,污染物含量高,种类多,处理难度大;废气为各种酸性废气、碱性废气、粉尘、有机废气、含锡废气和含氰废气等;固废为边角料、办公垃圾和危废,噪声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噪声。公司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污染源见下表:
表3-3 主要污染物产生情况表
分类
序号
污染物
产生工序
污染因子
废水
1
磨板废水
刷磨工序
H+、Cu2+
2
除油废水
脱脂工序产生
COD、OH-
3
综合废水
微蚀、酸洗、镀铜、镀锡后清洗水
H+、Cu2+、Sn2+
4
油墨废水
浓度相对较高的有机废水,产生工序曝光显影、去膜等工序后的第一道清洗水
COD、OH-
5
有机废水
曝光显影、去膜、棕化、膨松、除胶渣、整孔等工序后的清洗水
COD、OH-
6
络合废水
化学铜工序后清洗水
Cu2+
7
电镀镍废水
电镀镍工序后清洗水
Ni2+
8
化学镍废水
化学镀镍后清洗水
Ni2+
9
含氰废水
电镀金、沉金后的清洗水
CN-、Au+
废气
1
酸性废气
酸洗、微蚀、解胶等工序
HCl、H2NO3、H2SO4
2
碱性废气
碱性蚀刻铜工序
NH4-
3
粉尘
裁板、磨边、钻孔工序
颗粒物
4
有机废气
喷锡、化学铜工序、贴膜、烘烤、文字印刷等工序
甲醛、VOC
5
喷锡废气
喷锡
锡及其化合物、VOC
6
含氰废气
电镀金、沉金等工序
CN-
固体废物
1
废显影液
显影工序
--
2
废定影液
底片制作工序
--
3
废底片
底片制作工序
--
4
边角料
裁边、裁切等工序
--
5
废碱液
脱脂工序
OH-
6
废蚀铜液
酸性蚀铜工序
H+、OH-
7
废棕化液
黑(棕)化工序
--
8
膨松废液
膨松工序
--
9
除胶渣废液
除胶渣工序
--
10
整孔废液
整孔工序
--
11
含铜废液
化学铜工序
Cu2+
12
废残渣、滤渣(铜)
镀铜工序
Cu2+
13
废残渣、滤渣(锡)
镀锡工序
Sn2+
14
废蚀铜液
碱性蚀铜工序
Cu2+
15
废剥锡废液
剥锡工序
Sn2+
16
废阻焊油墨
涂阻焊剂
--
17
废胶带
压胶带、撕胶带工序
--
18
含镍废液
化学镀镍、电镀镍工序
Ni2+
19
含锡废渣
浸锡工序
Sn2+
20
废油漆和漆渣
文字印刷工序
--
21
含氰废液
电镀金、沉金
CN-、Au+
22
污泥
废水站压泥
--
23
边角料及钻屑
下料压合、钻孔及外形加工
--
主要产物环节分析:
裁边、磨边:先将基板按要求裁切成所需尺寸,再对裁切边进行磨削处理,在这里会有边角料、粉尘和噪声产生。
刷磨/水洗:采用物理方法对基板进行刷磨(如可用木炭在流水下进行刷磨),以去除基板上的污物,增加板面的粗糙度。在这里会有磨板废水产生。
脱脂/水洗:可进一步去除基板上的油污、汗迹、手印等有机污染物。碱性脱脂剂是磷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在这里会有除油废水和废碱液产生。
微蚀/水洗:用w=5%的硫酸和双氧水可去除基板表面上的氧化层,同时也粗化了表面,进一步提高板面与感光干膜的附着力。在这里会有硫酸雾和一般清洗水产生。
酸洗/水洗:用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对基板上的残留物进一步洗净。此时,会有少量硫酸雾和一般清洗水产生。
烘干:贴膜前,板面必须烘干。因为板面上残存的潮气往往会造成砂眼或贴膜不牢,所以要放在(110±5)℃的烘箱内烘10-15s,以去除水气。
整孔/水洗:用碱性有机溶剂进一步去除基板通孔及表面上的微粒、指纹,因此会有有机废气、有机废水和废碱性有机溶剂母液(属危险固废)产生。
活化/水洗:先用钯活化剂在非金属孔壁表面上沉积一层金属钯催化剂,以作为化学镀铜沉积的结晶核心,一旦铜开始沉积,初生态铜原子又具有自身催化作用,可使铜沉积反应连续进行。钯活化剂中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钯(PdCl2)、氯化锡(SnCl2)和盐酸,工作温度50-60℃。因此,会有酸性废气和一般清洗水产生。
解胶/水洗:由于活化水洗后会在胶体钯催化层表面留下碱式锡盐,因此,需用硫酸作解胶处理,溶去碱式锡盐和胶体离子外表面的氯离子和锡离子,让钯核暴露在最外面,以便在化学镀铜时让钯核成为铜沉积的催化中心。此工艺有酸性废气和一般清洗水产生。
化学铜/水洗:化学铜即化学镀铜,其目的是在通孔壁上沉积一层铜,使内层线路板上下电气互连。化学铜溶液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铜、甲醛、氢氧化钠和EDTA 二钠盐,该溶液呈强碱性(pH =12~13),工作温度60~65℃。该工艺有甲醛废气及络合铜废水产生。另外,化学镀铜溶液的维护、保养需连续循环过滤,因此还会有废残液、滤渣以及报废的化学铜母液(使用周期相对较短)产生。这些均属危险固废。
一次电镀铜/水洗:目的是把通孔内沉积的铜和板面上的铜层加厚。一次电镀铜溶液为高分散性光亮硫酸镀铜溶液,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铜、硫酸和少量添加剂。阳极为铜球(纯度99.99%,含磷量在0.02%~ 0.06%之间),工作温度一般为25℃。该工艺会有少量硫酸雾和含铜废水产生。另外,该镀铜溶液因维护、保养,需连续循环过滤。因此,还会有废残液和滤渣产生,属危险固废。
预浸酸/水洗:为进一步清除被镀线路上的氧化层,需将镀件浸入到10%(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中洗涤,因此会产生硫酸雾和一般清洗水。
二次镀铜/水洗:与一次镀铜和水洗工序相同。产生污染物主要为硫酸雾和含铜废水产生。
镀锡/水洗:镀锡的目的是用作后续碱性蚀铜时的抗蚀剂。镀锡溶液为光亮硫酸镀锡,溶液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锡(SnSO4)、硫酸和少量添加剂,阳极为锡球(纯度>99.99%),工作温度在30℃ 以下(室温)。该工艺有硫酸雾和含锡废水产生。此外,镀锡溶液因维护、保养,需连续循环过滤。因此,还会有废残液和滤渣产生。
碱性蚀铜/水洗:碱性蚀铜液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铜、氨水和氯化铵,工作温度一般在40 ~ 60℃之间。因此,会有氨气和铜氨(络合铜)废水产生。另外,碱性蚀铜溶液因维护、保养,需连续过滤。因此,还会有废残液和滤渣以及废蚀铜母液(均属危险固废)产生。
剥锡/水洗:通常用硝酸把板上的锡全部去除。因此,会有氮氧化物、退锡废水和废剥锡母液(属危险固废)产生。
涂阻焊剂:涂上阻焊剂(又称阻焊油墨,俗称绿油,其成分为环氧树脂和环氧–丙烯酸)是为了保护线路板。因此,会有废阻焊油墨(属危险固废)产生。
烘烤:产生有机废气。
曝光显影/水洗:通过曝光显影可将板上通孔及线路裸露出来,使板面不具有粘锡性,从而可在浸锡时让锡只附在板面通孔和线路上。此时,油墨废水、有机废水、废阻焊油墨和废显影液产生。
涂助焊剂:为让线路焊接更容易而涂覆的一种水溶性助剂,呈酸性,能生物降解,无毒。
浸锡:是把印刷线路板浸入熔融的锡焊料中(工作温度240℃),然后通过两个风刀之间,用热的压缩空气将板面线路铜和金属化通孔内多余的焊料吹掉,从而得到平滑、光亮、厚度均匀的涂覆层。该工艺会有含锡废气和锡渣产生。
压胶带:在线路插头电镀镍/金、化学镍/金前,必须先将插头上方部分线路用压敏胶带贴盖,以保护插头上方的浸锡层。该工艺有少量的废胶带产生。
化学镀镍/水洗:在基板表面导体先镀上一层镍后再镀上一层金,目的是提高耐磨性,减低接触电阻,防止铜氧化,提高连接的可靠性。该工艺有电镀镍废水产生。另外,镀镍溶液因维护、保养,需连续循环过滤,因此还会有废残液和滤渣产生(均属危险固废)。
电镀金/水洗:目的是保护金手指(插卡的接触部位),降低接触电阻,提高插拨频次。该工艺通常有微量的含氰废气和含氰、含金废水产生。
化学镍/水洗:化学镍溶液呈酸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镍、次磷酸钠和少量添加剂,工作温度在80~90℃之间。
此处,会有少量酸性废气和化学镍废水产生。由于化学镍溶液需要维护、保养、连续循环过滤,因此,还会有废残液、滤渣和报废的母液(化学镍溶液使用周期较短)产生。这些均属危险固废。
化学金/水洗:常用的化学金溶液也是微氰的,主要成分是氰化金钾、柠檬酸铵、次磷酸钠和少量添加剂。其机理应为置换反应:
Ni+2Au(CN)-→2Au+Ni2++2CN-
此处,会有微量的含氰废气和含氰废水产生。
撕胶/水洗:会产生废胶带和一般清洗水。
文字印刷/烘烤:该工艺通常有有机废气、废油漆和漆渣(属危险固废)产生。
成型/水洗:由于产品规格一般较小,为提高生产效率,往往将若干产品组成一组(张)后生产,故最终还需用立铣或冲压的办法将其裁切成型。因此,会产生一般清洗水。
根据《在产企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存在土壤或地下水污染隐患的重点区域一般包括但不限于:
B.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原辅材料、产品、固体废物等的储存或堆放区;
参考以上重点区域识别原则,通过现场踏勘,分析潜在污染源和可能的污染途径(沉降、泄漏、淋滤等),结合潮晟线路板平面布置和功能划分,共识别出9个重点区域,如图4-1所示,识别依据如表4-1所示。潮晟线路板生产过程中主要使用到三酸、氢氧化钠、氨水、氰化物等危险化学品,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场所主要是:生产车间、危险化学品仓库及废水处理站。生产车间产生的废水都会集中到废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电镀污泥等危险废物会集中堆放在废水处理站的危废存放区内。
3.4.3 危险化学品使用情况
3.4.4 产排污环节及污染因子分析
4.制定布点采样方案
4.1重点区域识别
潮晟线路板土壤监测点位置说明表
区域 |
点位编号 |
所在位置 |
经度(°) |
纬度(°) |
2号厂房 |
S01 |
生产车间东北侧,靠近蚀刻废液储存区 |
113.795598 |
22.770613 |
3号厂房 |
S02 |
生产车间东北侧,靠近蚀刻废液储存区 |
113.795458 |
22.770273 |
6号厂房 |
S03 |
生产车间东北侧,靠近蚀刻废液储存区 |
113.795133 |
22.771583 |
7号厂房 |
S04 |
生产车间东北侧,靠近蚀刻废液储存区 |
113.796127 |
22.771636 |
化学品仓库 |
S05 |
化学品仓库东侧 |
113.797383 |
22.771278 |
废水处理站 |
S06 |
废水处理站东南侧 |
113.797813 |
22.770546 |
15号厂房 |
S07 |
生产车间东北侧,靠近蚀刻废液储存区 |
113.797587 |
22.770949 |
14号厂房 |
S08 |
生产车间东北侧,靠近蚀刻废液储存区 |
113.797420 |
22.770572 |
13号厂房 |
S09 |
生产车间东北侧,靠近蚀刻废液储存区 |
113.797167 |
22.770329 |
生活区 |
BS |
厂区西侧生活区内 |
117.793005 |
22.771345 |
土壤必测项目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管控标准(试行)》表1执行,考虑到潮晟线路板在生产过程使用氰化物,特征污染物还含有总石油烃,故加测氰化物和总石油烃。土壤监测项目见表4-3。
表4-3 土壤监测项目
类别 |
检测项目 |
|
基本项目 (45项) |
重金属和无机物(7项) |
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 |
挥发性有机物 (27项) |
四氯化碳、氯仿、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氯乙烯、苯、氯苯、1,4-二氯苯、1,2-二氯苯、甲苯、苯乙烯、乙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 |
|
半挥发性有机物(11项) |
硝基苯、苯胺、2-氯酚、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屈、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萘 |
|
加测项(2项) |
氰化物、总石油烃 |
|
理化性质(1项) |
pH |
根据《在产企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每个存在地下水污染隐患的重点设施周边或重点区域应布设至少1个地下水监测井,具体数量可根据设施大小、区域内设施数量及污染物扩散途径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地下水监测井应布设在重点设施周边并尽量靠近重点设施,应布设在污染物迁移途径的下游方向,监测井的布设应遵循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且不造成安全隐患与二次污染的原则。
通过现场踏勘,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在重点区域布设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在企业内远离各重点区域的生活区布设1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作为对照点,共布设4个地下水监测点位,选取S02、S03、S06以及BS土壤点位,作为地下水监测点位。地下水的污染往往间接来自土壤,其中雨水淋溶污染物的纵向迁移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地下水的测试项目与土壤保持一致。地下水监测项目见表4-5。
表4-5 地下水监测项目
类别 |
检测项目 |
|
基本项目 (45项) |
重金属和无机物(7项) |
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 |
挥发性有机物 (27项) |
四氯化碳、氯仿、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氯乙烯、苯、氯苯、1,4-二氯苯、1,2-二氯苯、甲苯、苯乙烯、乙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 |
|
半挥发性有机物(11项) |
硝基苯、苯胺、2-氯酚、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屈、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萘 |
|
加测项(2项) |
氰化物、总石油烃 |
|
理化性质(1项) |
pH |
在开展现场定点工作前,工作人员应提前联系企业,提出需配合的工作和需准备的文件资料清单,确认现场工作时间与安排。
准备现场工作所需要的设备和物品,设备包括GPS、数码相机(可用手机代替)、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光离子检测仪(PID)、探测雷达等;物品包括现场记录表、铅笔、资料夹、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常用药品、口罩、橡胶手套、充电宝、喷漆、小旗帜等。土壤样品采集方法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的相关要求进行。
根据地块使用人配合物探设备了解现场施工条件,查明输油管道、排水管口、煤气管道、光(电)缆等地下管线,以及高压电线、电话线、高层楼房等地面建筑物的分布状况,确定工作期间工作人员操作时地下管线和地面建筑物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施工前,再次确认钻探孔位下部不存地下构筑物,同时在钻探作业点四周设置安全绳和警示标识;施工期间,钻探工人以及采样技术人员均佩戴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避免高空危险物掉落危及人身安全;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避免留下安全隐患。在进行每个点位的钻探工作前,钻探设备及取样工具均进行仔细清洗,防止交叉污染。
采集土壤样品前,每隔0.5 m采集一个土壤样品装入PE密封袋,使用PID对土壤VOCs进行快速检测,使用XRF对土壤重金属进行快速检测。
将柱状的钻探岩芯取出后,先采集用于检测VOCs的土壤样品,具体流程和要求如下:用木铲剔除约1-2 cm表层土壤,用非扰动采样器在新的土壤切面处快速采集不少于5 g原状岩芯的土壤样品推入加有10 mL甲醇(色谱级或农残级)保护剂的40 mL棕色样品瓶内,推入时将样品瓶略微倾斜,防止保护剂溅出。用于检测VOCs的土壤样品应单独采集,不允许对样品进行均质化处理,也不得采集混合样。
用于检测SVOCs的土壤样品,用采样铲将土壤转移至250 mL广口样品瓶内并装满填实。采样过程剔除石块等杂质,保持采样瓶口螺纹清洁以防止密封不严。
用于检测重金属等指标土壤样品,用透明聚乙烯密封袋装集约1.5 kg的土壤样品。
土壤装入样品瓶和样品袋后,在标签上手写样品编码和采样日期。土壤采样完成后,样品瓶用泡沫塑料袋包裹,随即放入现场带有冷冻蓝冰的样品箱内进行临时保存。
本次调查中地下水监测井的建设,根据《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以及《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2017年)中相关技术规定,采样井建设过程包括钻孔、下管、填充滤料、密封止水、成井洗井等步骤,具体如下所述:
地下水监测井均为单管单层监测井,监测层位为浅层地下水。钻孔直径为130 mm,钻孔的深度达到地下水含水层水位线下3 m。监测井井管采用63 mm管径的高强度PVC管。井管最下端设50 cm沉淀管,沉淀管以上为滤管,滤管以上均安装实管。钻孔孔壁和PVC井管之间填充粒径20~40目的清洁石英砂,作为地下水的滤料层,从沉淀管底部一直填充至滤管以上约50 cm。膨润土从滤料层往上填充,一直填充至离地面50 cm。水泥浆从止水层往上填充至地面。最后设置保护性的井台构筑。
地下水采样井建成24 h后(待井内的填料得到充分养护、稳定后)进行洗井。洗井时控制流速不超过3.8 L/min,成井洗井达标直观判断水质基本上达到水清砂净(即基本透明无色、无沉砂),同时监测pH值、电导率、浊度、水温等参数值达到稳定。
在成井洗井48 h 后进行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地下水样品采集包括采样前洗井及现场采样两个部分,具体操作流程严格参照《在产企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附录E的要求以及《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
采样前洗井避免对井内水体产生气提、气曝等扰动。采用贝勒管进行洗井,贝勒管汲水位置为井管底部,控制贝勒管缓慢下降和上升,洗井水体积达到3~5倍滞水体积。现场对地下水温度、pH值和电导率等水的物理参数进行测量,连续两次测量的结果表明地下水已经充分稳定,洗井过程与洗井地下水水质物理参数要求如下:
a)pH变化范围为±0.1;
b)温度变化范围为±0.5℃;
c)电导率变化范围为±3%;
d)DO变化范围为±10%,当DO<2.0 mg/L时,其变化范围为±0.2 mg/L;
e)ORP变化范围±10 mV;
f)10 NTU<浊度<50 NTU时,其变化范围应在±10%以内,浊度<10 NTU时,其变化范围为±1.0 NTU;若含水层处于粉土或粘土地层时,连续多次洗井后的浊度≥50 NTU时,要求连续三次测量浊度变化值小于5 NTU。
采样洗井达到要求后,测量并记录水位,待地下水位稳定后采样(水位变化小于10 cm)。若地下水位变化超过10 cm,应待地下水位再次稳定后采样;若地下水回水慢,原则上要在洗井后2 h内完成采样。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采用贝勒管,一管一井,缓慢沉降提升贝勒管,取出后,通过调节贝勒管下端出水阀,使水样沿瓶壁缓缓流入瓶中,直至在瓶口形成一向上弯月面,旋紧瓶盖,避免采样瓶中存在顶空和气泡。采样深度在地下水水位线0.5 m以下,先采集用于检测VOCs的水样,再采集用于检测其他水质指标的水样。对于未添加保护剂的样品瓶,地下水采样前用待采集水样润洗2~3次。采样完成后,立即将水样容器瓶盖紧、密封,贴好标签。
样品采集后,由专人将样品从现场送往实验室,到达实验室后,送样者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点样品,即将样品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单进行核对,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样品交接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核对无误后,将样品分类、整理和包装后放于冷藏柜中。样品运输过程中均采用保温箱保存,保温箱内放置足量冰冻蓝冰,以保证样品对低温的要求,且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沾污。土壤样品的保存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保存方法见表 5-1。
表 5-1土壤样品保存方法
检测项目 |
容器材质 |
保存温度(℃) |
可保存时间(D) |
重金属(汞和六价铬除外) |
聚乙烯塑料袋/玻璃瓶 |
<4 |
180 |
汞 |
玻璃瓶 |
<4 |
28 |
砷 |
聚乙烯塑料袋、棕色玻璃瓶 |
<4 |
180 |
挥发性有机物 |
40mL棕色样品瓶 |
<4 |
7 |
石油类 |
棕色玻璃瓶 |
<4 |
180 |
地下水样品的保存参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相关规定进行。包括:
1、水样装箱前应将水样容器内外盖盖紧,对装有水样的玻璃磨口瓶应用聚乙烯薄膜覆盖瓶口并用细绳将瓶塞与瓶颈系紧。
2、同一采样点的样品瓶尽量装在同一箱内,与采样记录逐件核对,检查所采水样是否已全部装箱。
3、装箱时应用泡沫塑料或波纹纸板垫底和间隔防震。有盖的样品箱应有“切勿倒置”等明显标志。
4、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气温异常偏高或偏低时还应采取适当保温措施。
5、运输时应有押运人员,防止样品损坏或受沾污。
6、地下水样品具体的样品保存方法见表5-2。
表5-2 地下水样品保存方法
检测项目 |
保存容器 |
保存方法 |
保存时间 |
总铜 |
P(聚乙烯瓶) |
硝酸,pH≤2 |
10d |
六价铬 |
P(聚乙烯瓶) |
氢氧化钠,pH≥12,4℃冷藏 |
24h |
总汞 |
P(聚乙烯瓶) |
硝酸,pH≤2 |
30d |
总镍 |
P(聚乙烯瓶) |
硝酸,pH≤2 |
10d |
总锌 |
P(聚乙烯瓶) |
硝酸,pH≤2 |
10d |
总镉 |
P(聚乙烯瓶) |
硝酸,pH≤2 |
10d |
总砷 |
P(聚乙烯瓶) |
硝酸,pH≤2 |
10d |
氰化物 |
P(聚乙烯瓶) |
氢氧化钠,pH≥12,4℃冷藏 |
24h |
VOCs |
G(玻璃瓶) |
浓盐酸,pH≤2 |
24h |
SVOCs |
G(玻璃瓶) |
原样 |
30d |
样品流转包括装运前核对、样品运输和样品交接三个环节,参照《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中相关规定。
样品采集完成后,由采样员在样品瓶上标明样品编号等信息,并做好现场记录。所有样品采集后放入装有足够蓝冰的保温箱中,采用适当的减震隔离措施,保证运输过程中样品完好,当天运输回公司满足保存条件。装运前采样人员现场逐项核对采样记录表、样品标签、采样点位图标记等,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采样人员现场填好样品流转单,同样品一起交给样品管理员。样品送回实验室后,样品管理员收到样品后即时核对采样记录单、样品交接单、样品标签,核对无误后将样品放入冷库待检。
检测实验室在资质认定范围内优先采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地下水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中的推荐方法,也可选用其资质认定范围内的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方法,但不得选用其他标准方法或实验室自制方法。检测实验室应确保样品的方法检出限满足筛选值的精度要求,土壤和地下水的检测报告应加盖CMA章。
土壤和地下水各项检测指标的检测方法及检出限见表5-3和表5-4。
表5-3 土壤指标检测方法及检出限
序号 |
检测项目 |
检测方法 |
检出限 |
1 |
总砷 |
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GB/T 22105.2-2008 |
0.01 mg/kg |
2 |
总镉 |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
0.01 mg/kg |
3 |
六价铬 |
固体废物 六价铬的测定碱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687-2014 |
2.0 mg/kg |
4 |
总铜 |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
1.0 mg/kg |
5 |
总铅 |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
0.1 mg/kg |
6 |
总汞 |
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第 1 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GB/T 22105.1-2008 |
0.002 mg/kg |
7 |
总镍 |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
5.0 mg/kg |
8 |
四氯化碳 |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605-2011 |
1.3 μg/kg |
9 |
氯仿 |
1.1 μg/kg |
|
10 |
氯甲烷 |
1 μg/kg |
|
11 |
1,1-二氯乙烷 |
1.2 μg/kg |
|
12 |
1,2-二氯乙烷 |
1.3 μg/kg |
|
13 |
1,1-二氯乙烯 |
1 μg/kg |
|
14 |
顺-1,2-二氯乙烯 |
1.3 μg/kg |
|
15 |
反-1,2-二氯乙烯 |
1.4 μg/kg |
|
16 |
二氯甲烷 |
1.5 μg/kg |
|
17 |
1,2-二氯丙烷 |
1.1 μg/kg |
|
18 |
1,1,1,2-四氯乙烷 |
1.2 μg/kg |
|
19 |
1,1,2,2-四氯乙烷 |
1.2 μg/kg |
|
20 |
四氯乙烯 |
1.4 μg/kg |
|
21 |
1,1,1-三氯乙烷 |
1.3 μg/kg |
|
22 |
1,1,2-三氯乙烷 |
1.2 μg/kg |
|
23 |
三氯乙烯 |
1.2 μg/kg |
|
24 |
1,2,3-三氯丙烷 |
1.2 μg/kg |
|
25 |
氯乙烯 |
1 μg/kg |
|
26 |
苯 |
1.9 μg/kg |
|
27 |
氯苯 |
1.2 μg/kg |
|
28 |
1,2-二氯苯 |
1.5 μg/kg |
|
29 |
1,4-二氯苯 |
1.5 μg/kg |
|
30 |
乙苯 |
1.2 μg/kg |
|
31 |
苯乙烯 |
1.1 μg/kg |
|
32 |
甲苯 |
1.3 μg/kg |
|
33 |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
1.2 μg/kg |
|
34 |
邻二甲苯 |
1.2 μg/kg |
|
35 |
硝基苯 |
土壤和沉积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834-2017 |
0.09 mg/kg |
36 |
苯胺 |
0.5 mg/kg |
|
37 |
2-氯酚 |
0.06 mg/kg |
|
38 |
苯并[a]蒽 |
0.1 mg/kg |
|
39 |
苯并[a]芘 |
0.1 mg/kg |
|
40 |
苯并[b]荧蒽 |
0.2 mg/kg |
|
41 |
苯并[k]荧蒽 |
0.1 mg/kg |
|
42 |
䓛 |
0.1 mg/kg |
|
43 |
二苯并[a,h]蒽 |
0.1 mg/kg |
|
44 |
茚并[1,2,3-cd]芘 |
0.1 mg/kg |
|
45 |
萘 |
0.09 mg/kg |
|
46 |
氰化物 |
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得测定分光光度法HJ 745-2015 |
0.04 mg/kg |
47 |
总石油烃 |
土壤质量-测定烃的范围在C10的含量至C40通过气相色谱法ISO 16703-2011 |
6mg/kg |
表5-4 地下水指标检测方法及检出限
序号 |
检测项目 |
检测方法 |
检出限 |
1 |
总砷 |
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700-2014 |
0.12 μg/L |
2 |
总镉 |
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700-2014 |
0.05 μg/L |
3 |
六价铬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10.1) |
0.004 mg/L |
4 |
总铜 |
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700-2014 |
0.08 μg/L |
5 |
总铅 |
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700-2014 |
0.09 μg/L |
6 |
总汞 |
水质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原子荧光法HJ 694-2014 |
0.04 μg/L |
7 |
总镍 |
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700-2014 |
0.06 μg/L |
8 |
四氯化碳 |
水质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639-2012 |
1.5 μg/L |
9 |
氯仿 |
1.4 μg/L |
|
10 |
氯甲烷 |
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质谱法美国环保局标准分析方法 USEPA 8260D-2017 |
5 μg/L |
11 |
1,1-二氯乙烷 |
水质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HJ 639-2012 |
1.2 μg/L |
12 |
1,2-二氯乙烷 |
1.4 μg/L |
|
13 |
1,1-二氯乙烯 |
1.2 μg/L |
|
14 |
顺-1,2-二氯乙烯 |
1.2 μg/L |
|
15 |
反-1,2-二氯乙烯 |
1.1 μg/L |
|
16 |
二氯甲烷 |
1.0 μg/L |
|
17 |
1,2-二氯丙烷 |
1.2 μg/L |
|
18 |
1,1,1,2-四氯乙烷 |
1.5 μg/L |
|
19 |
1,1,2,2-四氯乙烷 |
1.1 μg/L |
|
20 |
四氯乙烯 |
1.2 μg/L |
|
21 |
1,1,1-三氯乙烷 |
1.4 μg/L |
|
22 |
1,1,2-三氯乙烷 |
1.5 μg/L |
|
23 |
三氯乙烯 |
|
1.2 μg/L |
24 |
1,2,3-三氯丙烷 |
1.2 μg/L |
|
25 |
氯乙烯 |
1.5 μg/L |
|
26 |
苯 |
1.4 μg/L |
|
27 |
氯苯 |
1.0 μg/L |
|
28 |
1,2-二氯苯 |
0.8 μg/L |
|
29 |
1,4-二氯苯 |
0.8 μg/L |
|
30 |
乙苯 |
0.8 μg/L |
|
31 |
苯乙烯 |
0.6 μg/L |
|
32 |
甲苯 |
1.4 μg/L |
|
33 |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
2.2 μg/L |
|
34 |
邻二甲苯 |
1.4 μg/L |
|
35 |
硝基苯 |
水质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的测定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DBJ 440100/T 75-2010 |
0.2 μg/L |
36 |
苯胺 |
水质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 822-2017 |
0.057μg/L |
37 |
2-氯酚 |
水质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的测定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DBJ 440100/T 75-2010 |
0.2μg/L |
38 |
苯并[a]蒽 |
0.1μg/L |
|
39 |
苯并[a]芘 |
水质多环芳烃的测定 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478-209 |
0.004μg/L |
40 |
苯并[b]荧蒽 |
水质 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的测定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DBJ 440100/T 75-2010 |
0.1 μg/L |
41 |
苯并[k]荧蒽 |
0.1 μg/L |
|
42 |
䓛 |
0.1 μg/L |
|
43 |
二苯并[a,h]蒽 |
0.2 μg/L |
|
44 |
茚并[1,2,3-cd]芘 |
0.1 μg/L |
|
45 |
萘 |
0.2 μg/L |
|
46 |
氰化物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异烟酸-吡唑酮分光光度法GB/T 5750.5-2006(4.1) |
0.002 mg/L |
47 |
总石油烃 |
水质 可萃取石油烃(C10-C40)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 894-2017 |
0.01 mg/L |
土壤检测指标执行《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筛选值标准。地下水检测指标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的III类标准,对于《地下水质量标准》未涉及的污染物,待国家或深圳市出台相关标准后再进行评价。
表5-5 土壤风险筛选值及筛选依据
检测项目 |
筛选值(mg/kg ) |
筛选值来源 |
|
重金属和无机物7项 |
砷 |
60 |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筛选值) |
镉 |
65 |
||
铬(六价) |
5.7 |
||
铜 |
18000 |
||
铅 |
800 |
||
汞 |
38 |
||
镍 |
900 |
||
挥发性有机物27项(VOCs) |
四氯化碳 |
2.8 |
|
氯仿 |
0.9 |
||
氯甲烷 |
37 |
||
1,1-二氯乙烷 |
9 |
||
1,2-二氯乙烷 |
5 |
||
1,1-二氯乙烯 |
66 |
||
顺-1,2-二氯乙烯 |
596 |
||
反-1,2-二氯乙烯 |
54 |
||
二氯甲烷 |
616 |
||
1,2-二氯丙烷 |
5 |
||
1,1,1,2-四氯乙烷 |
10 |
||
1,1,2,2-四氯乙烷 |
6.8 |
||
四氯乙烯 |
53 |
||
1,1,1-三氯乙烷 |
840 |
||
1,1,2-三氯乙烷 |
2.8 |
||
三氯乙烯 |
2.8 |
||
1,2,3-三氯丙烷 |
0.5 |
||
氯乙烯 |
0.43 |
||
苯 |
4 |
||
氯苯 |
270 |
||
1,2-二氯苯 |
560 |
||
1,4-二氯苯 |
20 |
||
乙苯 |
28 |
||
苯乙烯 |
1290 |
||
甲苯 |
1200 |
||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
570 |
||
邻二甲苯 |
640 |
||
半挥发性有机物11项(SVOCs) |
硝基苯 |
76 |
|
苯胺 |
260 |
||
2-氯酚 |
2256 |
||
苯并[a]蒽 |
15 |
||
苯并[a]芘 |
1.5 |
||
苯并[b]荧蒽 |
15 |
||
苯并[k]荧蒽 |
151 |
||
䓛 |
1293 |
||
二苯并[a,h]蒽 |
1.5 |
||
茚并[1,2,3-cd]芘 |
15 |
||
萘 |
70 |
||
其他2项 |
氰化物 |
135 |
|
总石油烃 |
4500 |
表5-6 地下水风险筛选值及筛选依据
检测项目 |
筛选值(mg/L) |
筛选值来源 |
|
重金属和无机物(7项) |
砷 |
0.01 |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的III类标准 |
镉 |
0.005 |
||
铬(六价) |
0.05 |
||
铜 |
1.00 |
||
铅 |
0.01 |
||
汞 |
0.001 |
||
镍 |
0.02 |
||
挥发性有机物27项(VOCs) |
四氯化碳 |
0.002 |
|
氯仿 |
0.06 |
||
氯甲烷 |
— |
||
1,1-二氯乙烷 |
— |
||
1,2-二氯乙烷 |
0.03 |
||
1,1-二氯乙烯 |
0.03 |
||
顺-1,2-二氯乙烯 |
— |
||
反-1,2-二氯乙烯 |
— |
||
二氯甲烷 |
0.02 |
||
1,2-二氯丙烷 |
0.005 |
||
1,1,1,2-四氯乙烷 |
— |
||
1,1,2,2-四氯乙烷 |
— |
||
四氯乙烯 |
0.04 |
||
1,1,1-三氯乙烷 |
2 |
||
1,1,2-三氯乙烷 |
0.005 |
||
三氯乙烯 |
0.07 |
||
1,2,3-三氯丙烷 |
— |
||
氯乙烯 |
0.005 |
||
苯 |
0.01 |
||
氯苯 |
0.3 |
||
1,2-二氯苯 |
1 |
||
1,4-二氯苯 |
0.3 |
||
乙苯 |
0.3 |
||
苯乙烯 |
0.02 |
||
甲苯 |
0.7 |
||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
0.5 |
||
邻二甲苯 |
0.5 |
||
半挥发有机物 11项 (SVOCs) |
硝基苯 |
— |
|
苯胺 |
— |
||
2-氯酚 |
— |
||
苯并[a]蒽 |
— |
||
苯并[a]芘 |
0.00001 |
||
苯并[b]荧蒽 |
0.004 |
||
苯并[k]荧蒽 |
— |
||
䓛 |
— |
||
二苯并[a,h]蒽 |
— |
||
茚并[1,2,3-cd]芘 |
— |
||
萘 |
0.1 |
||
其他2项 |
氰化物 |
0.05 |
|
总石油烃 |
- |
本次调查工作将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保部公告2017年第72号)、《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环保部公告2014年第78号)、《深圳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工作指引(试行)》等技术文件的要求开展质控工作。为保证本次土壤环境调查工作的质量,我司特建立了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监测布点方案质控、现场采样质控和实验室质控。
现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包括:防止样品污染的工作程序,运输空白样分析,现场重复样分析,采样设备清洗空白样分析,采样介质对分析结果影响分析,以及样品保存方式和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分析等,具体参见HJ25.2。
实验室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具体要求见HT/T164 和HJ/T166,主要包括质控样、加标测试、平行样、实验室间对照等。此外还应包括样品流转过程、样品分析过程等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含样品追踪管理资料,如保存、运输和交接全过程书面记录和签字,避免样品混淆、过期等措施。
为了保证采集样品的质量,须防止采样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土壤采样采用人工和机械压力钢管取芯法后,取样工具坑与坑之间、上下层之间均进行清洁,避免交叉污染。地下水采样时,取样器用该地下水清洗3 次避免井与井之间交叉污染。
原则上按照10%的比例采集平行样,如遇异常气味、颜色或其他异常现象的样品,视情况而定采集平行样。
每个装入样品的容器上将贴上样品标准。每个样品被分配到一个唯一的编号。样品标签包括以下信息:场地名称、钻孔编号、样品编号、取样深度、采样日期和时间、采样人员、使用的保存剂、分析项目。所有样品采集后,由专人将样品从现场送往实验室,到达实验室后,送样者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点样品,即将样品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单进行核对,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样品交接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核对无误后,将样品分类、整理和包装后放于冷藏柜中。样品运输过程中均采用保温箱保存,保温箱内放置足量冰冻蓝冰,以保证样品对低温的要求,且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沾污。土壤样品的保存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相关规定进行。现场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和采样安全防护操作,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参照国内相关技术规定或国家标准方法。
实验室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分析数据的追溯文件体系、样品保存运输条件保证、内部空白检验、平行样加标检验、基质加标检验、替代物加标检验,相关分析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需满足以下要求:
(1)实验室从接样到出数据报告的整个过程严格执行CMA体系要求;
(2)样品的保留时间、保留温度等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控制措施均需有纸质记录并达到相关规定的要求;
(3)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的实验室空白、平行样、基质加标数据检验。要求分析结果中平行盲样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要求的范围内,实验室加标和基质加标的平行样品均在要求的相对百分偏差内;
(4)空白实验。每批次样品(每20个样品为一批次)每个项目按分析方法测定2-3个实验室空白样。目标化合物的浓度应低于检出限;
(5)平行样测定。每批样品每个项目应进行15%的平行样品测定,当样品数在5个以下时,平行样不少于一个,95%以上的平行双样测定结果相对偏差应在80%-120%之间;当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低于95%时,除对当前样品重新测定外,再增加样品数10%-20%平行样,直至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大于95%。
表 STYLEREF 1 s 6-1 土壤监测平行双样最大允许相对偏差
含量范围(mg/kg) |
最大允许相对偏差(%) |
>100 |
±5 |
10-100 |
±10 |
1.0-10 |
±20 |
0.1-1.0 |
±25 |
<0.1 |
±30 |
为有序开展潮晟线路板2019年土壤环境质量自行监测,根据项目的实际工作量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要求,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表7-1 项目进度安排
阶段 |
工作内容 |
时间安排 |
(一)准备阶段 |
工作方案编制:前期收集资料和整理,依据相关技术指南,进行现场布点,并编制工作方案。 |
2019年6月中下旬 |
(二)实施阶段 |
(1)样品采集:开展进行土壤和地下水调查点位的样品采集工作。 |
2019年7月上旬 |
(2)分析测试:完成所有土壤和地下水样品的分析测试工作。 |
2019年7月中下旬 |
|
(3)出具检测报告:根据检测结果出具检测报告。 |
2019年8月中下旬 |
|
(4)成果报告编制:根据检测报告,按照相关技术指南的要求,进行数据分析与评价。完成自行监测报告编写。 |
2019年8月下旬 |
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单位将组织一支具有丰富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风险评价工作经验的研究团队,技术人员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并将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开展工作。具体人员安排如表7-2所示。
表7-2项目人员安排
序号 |
职务 |
职称 |
人数 |
实施内容 |
1 |
项目负责人 |
高级工程师 |
1 |
统筹整个项目的管理和技术安排,负责项目监督、协调等相关工作;负责项目关键内容的研究方案制定、成果报告审核及解决项目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
2 |
技术骨干 |
中级工程师 |
2 |
负责具体落实各项关键内容,编制成果报告,项目成果的汇总与集成,汇集与反馈无法解决技术难题。 |